城市绿色转型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2021-04-07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蒋金荷 马露露播报 实现经济绿色低碳增长是所有城市发展面临的共同问题。面对基础设施更新、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的压力,不同发展水平地区绿色转型的进程是不同的,因而,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的路径也是不一致的。对于不同城市来说,碳排放的程度并不相同,因此,各地需要根据城市的不同资源禀赋类型和发展特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绿色发展措施,提出符合城市状况的低碳发展轨迹。 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转型 以资源产业为主要驱动的社会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了资源型城市的城市化进程,但由于对资源部门的过度依赖,导致产业结构单一,加上长期发展对创新的需求重视不够,创新供给的不足使得资源枯竭后缺乏发展动力,面对粗放型发展阶段遗留的环境“欠账”问题,推动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 第一,构建资源型城市转型长效机制。资源型城市转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要注重长效机制构建,建立资源开发补偿机制、后续替代产业发展的扶持机制等。发展合适的替代产业,通过中央和地方财政建立专项基金,支持替代产业发展。改善投资环境,建立良好的经济秩序,制定包括土地、融资和税收等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吸引外来投资,促使其他行业企业进入资源型城市。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为大型企业提供配套服务,形成产业聚集,从而提高区域竞争力。 第二,实施绿色投融资政策,促进传统产业链改造升级。积极运用投资融资政策,促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加大绿色创新招商引资力度,对在资源型城市进行绿色创新的企业设置设备资金融资和运转资金融资,在绿色金融与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加强探索,完善绿色金融项目标准及评估办法。加大产学研力度,利用政府出资、金融融资、民间筹资的模式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推动产业链条向低碳生产转型,向产品附加值高的一端延伸,实现传统优势产业增值升值,在提升产业链条增值的同时,尽可能地延长产业链,走循环经济之路。 创新制造业城市绿色发展模式 目前,国内制造业城市多以传统产业为主,大量企业趋于同质,低端产品趋于过剩,缺乏绿色创新投入,创新要素集聚能力不强,绿色发展政策制定水平有待提升,这些均不利于城市发展。创新制造业城市绿色发展模式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发力。 第一,推进转型升级突破,建设生态绿色园区。根据城市产业布局的特点,“十四五”时期,将现有的传统产业和战略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动企业技术改造升级,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向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发展,降低技术链低端产品的比重,提高技术链高端产品的比重。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通过集聚经济效益加速推进绿色经济,建设生态、绿色工业园,选择示范企业。根据循环经济理念,以产品生态设计、循环利用、清洁生产等措施节能减排,建立工业共生和代谢生态链关系,打造循环型工业主体。 第二,完善绿色政策制定,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在进一步严格生态环境保护红线的基础上,细化禁止“一刀切”的措施,提高政策可操作性。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环境友好成长型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坚持优化服务与严格监管并重,引导激励和约束惩戒并举,为企业绿色发展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加快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为绿色创新企业提供技术和信息支持,加强与科研院所与高校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成果产业化的新机制,使技术与经济无缝对接、创新与产品无缝对接、项目与市场无缝对接、人员待遇与创新力度无缝对接。按照城市绿色发展目标,确立人才优先的战略布局,为产业结构调整储备高科技、高知识人才,打造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 实现生态型城市生态价值 生态资源在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其流动性、跨区域等特征,难以清晰界定产权和责任,也难以明确受益主体,生态产品市场建设的内生动力不足。生态资源要素流入门槛较高,资本、人才支撑不足,生态交易体系不完整、产权初始分配不公、市场化程度不高等问题致使能进入市场交易的生态产品或生态服务很少,影响了生态城市生态资源价值的实现。实现生态型城市生态价值有两条建议。 第一,完善产权制度建设,加快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生态产品经营及交易的基础性制度保障,加快建立生态资源资产产权制度,促进生态资源按照市场规律实现价值,提高生态产品供给水平。生态产品的重要基础生态功能,包括维系生态安全、提供良好环境等生态调节服务价值的实现,是典型公共物品的供应,需要通过政府主导的路径来保障价值实现。生态物质产品、生态文化服务、生态资源使用权等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依赖于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需要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在加大国有资本投入的同时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推动生态产品市场化建设,支持生态产品生产企业和生态环境服务企业发展,培育多元化生态市场主体,引导供求匹配,在确保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实现生态资源经济价值最大化。 第二,加大生态创新力度,促进生态价值提升。生态创新是技术推动、市场拉动和环境治理共同作用的结果,要加大不同行业间的跨产业生态技术创新的应用,包括信息和通信技术、工业生物技术和生态设计等,突破跨产业平台生态创新技术推广的障碍。生态创新的战略选择事关国家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从企业生态创新、国家生态竞争战略、经济发展模式生态化转型和生态创新治理等战略方向重视生态创新的作用,加强国家层面的生态创新研究,从经济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加强生态创新的制度建设,开展环境技术行动计划与创新框架研究项目,促进探索利用数字技术赋能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 打造绿色城市发展之路 从完善体制机制出发,改变目前国内城市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实现绿色、具有竞争力和包容性的可持续发展城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推动绿色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改变唯GDP至上、以牺牲环境和社会和谐为代价的发展方式,过度消费等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观念和行为,进一步明晰政府职能,建立起政府行为的公众监督和问责制度,依法建立促进经济转型和激励创新的机制和体制。鼓励绿色生产、绿色投资和绿色消费,建立落后产能淘汰补偿和生态补偿机制,通过产权和定价方式改革,建立对资源产权的保护和补偿机制。 加强城市绿色经济技术创新。鼓励实施基于各类型城市潜力的绿色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和挖掘资源型城市在产业升级、研发创新、生态环境修复等方面的能力和潜力,健全资源枯竭型城市绿色转型补偿机制,推动资源使用和受益地区直接向资源开采地区支付合理的补偿,国家财政给予必要的补充。发挥制造业城市产业链完整、交通基础完善、人力资源充沛的优势,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制造业以及新能源产业等。充分发挥生态城市自然资源丰富的优势,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 建立绿色发展市场服务体系。完善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开展交易产品和交易方式多样化试点,推行排污权交易制度,扩大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将更多条件成熟地区纳入试点。搭建城市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进一步发展绿色金融,充分发挥财政的杠杆作用,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等,充分发挥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保证保险、金融租赁等金融工具在绿色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